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b>打造“互联网+”时代的精准农业航空服务</b>
近年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农业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农民使用传统人工方式,在复杂的土壤环境和气候环境下开展植保作业,效率低下,而且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全球35%的农药化肥,其中60%的农药化肥不能被有效利用,过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也对人体造成了伤害,每年在农业生产中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将近10万。
目前,农用无人机虽已成为破解农业劳动力短缺难题的有效途径,并且也正在颠覆传统农业,创新农田耕作新模式,催生农业服务新业态。但同时农用无人机产业也同时面临着监管缺失、标准滞后、服务低效等问题,这正成为制约农用无人机应用的瓶颈。
国家特聘专家、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兰玉彬教授针对我国农用无人机植保作业现状及面临的难题,带领由中心成员张波、黄志宏、何斌斌、巫莉莉、曾鸣五位老师组成的项目团队,于2015年底正式开启了对“互联网+精准农业航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工作。
在农业部的关心下,在国家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引领以及兰玉彬教授的指导下,团队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期间完成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制订。平台包含无人机植保作业服务、检验检测、效果评估、成果推广、植保无人机追踪与监管、植保无人机培训、行业标准、制度法规、大数据应用共九大服务功能。平台作为信息枢纽,架起了广大农户与政府监督部门、服务企业、科研院之间的服务桥梁。平台基于“互联网+”形成一种全新的精准农业航空服务模式和标准,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建立诚信机制。
团队于2016年2月正式开启了“互联网+”精准农业航空大数据平台的开发工作,同时与深圳高科新农技术有限公司展开技术合作,针对其业务开发了与大数据平台可无缝对接的植保服务APP,并于2016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精准农业航空大会上正式推出1.0版本。通过APP,农户可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发布作业需求,植保企业响应需求后可开展相关植保服务,农户可在线看到整个作业过程,并给出服务评价。
另外,团队于2016年5月至2016年10月还先后在深圳、新疆昌吉、吉林延吉、北京等地做了4场技术报告。
目前,团队已完成无人机植保作业服务、植保无人机追踪与监管服务功能的开发,实现一期建设目标,并于2017年5月26日河南安阳召开的“2017年国家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年会”上正式推出了农用无人机运营管理平台。
国家特聘专家、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兰玉彬教授
农用无人机运营管理平台的发布
“互联网+”精准农业航空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无人机植保作业服务实现了供需信息的平等对接,为广大农户提供了标准化、个性化服务,构建了价格透明的保障交易体系。农户发布作业需求后,将由服务企业提供标准专业化的工勘、实施方案,以及现场作业服务。服务将全程得到监控,农户最后也可对服务做出评价。该平台提供的植保无人机追踪与监管服务实现了政府监督部门对植保无人机作业的有效监管以及对广大农户作业效果的有效保障。
后续的工作中,团队将主要开展农用无人机运营管理平台推广以及完善“互联网+精准农业航空大数据平台”的检验检测、效果评估、成果推广、植保无人机培训、行业标准、制度法规和大数据应用等功能模块的开发。通过发挥大数据平台“创新、融合、开放、共享、精准”的特色,以农用无人机植保服务为支撑深度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飞行操作标准化、植保作业标准化、管理服务标准化、服务监督集中化。并通过无人机植保服务商及科研院所的广泛参与,促进航空植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最终构建一个精准农业模式下的绿色环境生态圈。

